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探索新经济形态赋能乡村振兴。2023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小经济”赋能“大振兴”实践团于8月12日—17日走访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多个乡镇,深度调研近年来该地出现“庭院经济”发展态势的典型村庄,了解村庄现阶段取得的发展成果和面临的困境,利用专业知识,推动“庭院经济”蓬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出发前合照
用脚步丈量:在实地考察中收集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收集山丹县“庭院经济”发展现状资料,实践团一行走进“高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焉支花谷·羊主庄园”“芦笋庄园”“土豆驿站”四个主题庄园,深入感受庭院独特风景和发展赋能情况。实践团成员重点考察各地运营模式、特色服务项目及经济效益。
芦笋庄园经营人李鹏说:“芦笋的加工产业链很长,附加值很高,我们已经做出了芦笋饮料、芦笋酒、芦笋茶、还有芦笋的化妆品等。芦笋的加工产品到目前已经接近上百种了,这样就可以使农业变为工业,提高附加值,更重要的是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土豆驿站经理郭玉珊表示:“土豆驿站是集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农业研学观光、生态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马铃薯特色节点景观。未来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推动山丹县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高庙村通过打造这些特色景点,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农俗文化,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种将庭院经济与非遗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也为庭院经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李桥乡镇干部徐永煜说。
大马营镇干部赵敏说:“羊主庄园的成功运营,不仅带动了当地肉羊养殖业的发展,还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引导他们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参与乡村旅游产业链。”
据了解,四个庄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差异,发展特色种植业,优化农业结构。山丹县利用原始乡村风光和特色农产品,借助“庭院经济”,打造了一批具有特点的乡村民宿和农业研学观光、生态旅游接待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的主题庄园。
实践团成员走进土豆种植大棚
芦笋庄园经营人李鹏为实践团成员作讲解
实践团参观高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民俗馆
实践团在焉支花谷·羊主庄园前合照
用专业赋能:在走访座谈中建言献策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通过与乡镇干部、庄园负责人、村民等交谈发现“庭院经济”虽发展势头强劲,但就目前现状仍然存在个体农户生产经营缺乏资金、技术、销路等短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宣传力度不足,辐射范围较小,经济示范效应不足;庭院资源利用率低,与现代化手段结合不够紧密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此,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山丹县“庭院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用青春智慧赋能“庭院经济”。团队建议加强各级政府的引领帮扶作用,发展当地企业带动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形成“一村一品”的“庭院经济”发展态势,推动庭院经济的规模产业化发展;构建“庭院经济”产业新样态,利用土豆、芦笋等特色产业研发系列文旅产品、打造数字化文旅项目,推动“庭院经济”同生态农业、加工贸易、休闲服务等深度融合;高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应积极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将文化遗迹、民间技艺、特色建筑等文旅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和开发,打造“罐罐席”非遗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四个主题庄园持续发展“数字+文旅”的营销新模式,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利用现有场景丰富宣传形式,构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地域文创产品输出,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农户利用网络化手段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培训农户掌握直播带货、电商平台运营等知识,多方拓宽销售渠道。
实践团在芦笋小屋调研农产品
实践团成员与土豆驿站郭经理座谈
实践团与李桥乡镇干部就高庙“庭院经济”发展沟通交流
大马营镇干部为实践团为介绍羊主山庄发展情况
用思想赋能:在躬身实践中增长才干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小经济”赋能“大振兴”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悟到乡村发展的迫切呼唤,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助推农业发展,以青春之姿挺膺担当,为乡村振兴矢志贡献的决心与信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这堂“大思政课”中受益良多。
实践团成员蒲雨欣(左)、李星泽(右)
“社会实践是我们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不如足践之,通过本次实地走访,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国情民情,感受乡村发展巨变,在未来学习中,我将进一步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致力于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团队长蒲雨欣说。
“在乡村振兴调研中看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此次“庭院经济”实地考察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实现乡村整体发展,也让我意识到青年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将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在绘制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的过程中,添就属于自己的色彩。”实践团成员李星泽说。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小经济”赋能“大振兴”实践团深入乡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心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未来,他们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极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经济青年而不懈奋斗。